苗族走向文明的路有多远?
来源:
文山苗族网
日期:2019-01-13 00:45:33
点击:167
属于:调查研究
——隆重纪念苗文恢复推行三十周年
有句话说:文字是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将人类带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对于至今仍无文字的民族来说,充分认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仍然显得无比的重要。
看了张元奇老师为纪念苗文恢复推行三十周年写的《略微纪念文山州恢复苗文教学三十周年》一文和配发的图片,作为一名苗文工作者,我也想起许多关于苗文的事。
张老师的文章实际很短,就几行字,所以用了个“略微”。大家要看的,主要可能还是那些图片。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对文山推行使用苗文的情况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苗文推行使用当中的辛酸苦辣,远非几句话和几张图片所能表达。而且,对于苗文推行使用,我觉得应当隆重纪念,大书特书。尽管官方不会把这当回事,但对苗族来说,这段历史真的值得珍视。
相对于张老师等一批苗文推行前辈,我自认为是个后来者。说起来,我学习苗文实际也是从张老师寄给苗文书开始的。大约在1984年,我在个旧一中读高中的时候,当时在云锡工作的一位苗族老同志告诉我们几位苗族学生说苗族有文字,我便怀着一腔热忱,给文山州民委写了一封信,给我寄苗文课本的,就是张老师。我收到教材,自己就学习起来。横拼竖读,从中了解了一点苗族的历史。但就是这一点滴知识,给了我莫大的动力。我高中毕业,考取中央民族大学,先是在汉语系,一个月后,研究苗语的陈其光教授从档案中得知我是云南的苗族,就找到我,问我能不能转系去学习语言学专业,以便以后研究苗语。我不假思索,说要是早知道可以研究苗语,我肯定会报志愿。我当即答应转系。不想,转了系,才知道班里好些同学都不愿学语言学专业,纷纷要求转出去。我则坚持自己的决定,读完本科,又读了硕士。
上世纪八十年代,可谓是苗文推行使用的“黄金时期”,我当时利用假期搞了一次调查,写成《恢复发展的云南民族语文工作》,在学校社会实践征文中获奖。我知道张老师、吴成元、项保昌,还有杨绍龙老师等,在文山推行苗文过程中,克服各种条件限制,举办培训班,开展社会扫盲,油印小报册子,创作苗语歌曲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红河州有熊树成、陶树强、杨天保、王正元、熊晓乔等,也与文山相呼应,大力开展苗文推广工作。至今,有不少参加过苗文学习的同胞,仍然对当时大家打着火把唱着苗歌的场景记忆犹新。参加过苗文学习的人,估计有几万人。但是,这一时期,苗文推行使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读物。油印的小报很有限,省上也没有编辑出版足够的苗文书刊,更没有手机短信和网络之类。所以参加过培训和扫盲的群众,大部分不久就把苗文忘了。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但这一时期苗文推行使用反而陷入停滞。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领导对推行使用民族文字有偏见,认为民族文字过不了县,过不了州,过不了省,因而不加重视,后期更有领导提出“维持现状,顺其自然”的观点,结果给包括苗文在内的民族文字推行制造了严重障碍。加上国家实行财政包干,有的地方连工资都成问题,更不可能拿出钱来推行民族文字。还有扫盲任务基本完成,教育部门不再支持举办苗文学习班,开办的双语教学点等也因此停止。这些直接影响了苗文的进一步推行。到1996年,随着国外苗文的传入,引起一些部门紧张起来,有领导才批示要重视苗文的推行使用工作。1996年,1997年,1998年,有关部门连续在文山州富宁、马关,红河州的金平、河口等举办过几期苗师资和科技培训班。但此后,相关工作又冷了下来。进入新世纪,除教育部门偶尔开展双语教师培训,成规模的苗文培训工作已经难现踪影。现在,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在农村开展苗文推行使用工作,实际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参与。所以,苗文推行又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不过,张老师等并没有因此停下推行苗文的工作,他退休后,自己学习网络技术,先办了个“苗族风”网站,后改为现文山州苗学会的“文山苗族网”,通过网络发布有关苗文的教学视频、材料和有关苗语使用的观点等,继续做着苗文的推行使用工作,精神可嘉,值得学习。
苗文(指川黔滇)恢复推行三十年,自创制到现在50多年,不少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除五十年代到贵州民院参加过苗文学习的前辈,现从事苗语广播,苗语电影译制和一些苗汉双语教学的老师,都是推行使用苗文成长起来的苗族人才。
二是促进了苗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一些学习过苗文的苗族老师,利用苗文开展双语教学,激发了苗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苗族教育质量。
三是抢救保护了一些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主要是使用苗文对苗族传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并出版,如苗族《指路经》等。
四是创作了一批苗族文艺作品。如张元奇作词,陶永华作曲的《我们的名字叫苗族》已经唱响海内外。还有一些小品等,都离不开苗文的推行使用。
五是有效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知识。通过开办苗语广播电视,译制苗语电影,编译出版苗文读物,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知识在苗族群众中得到了传播。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包含着许多人长期艰苦的努力。其中有领导(如已故吴成元),有专家(如云南省民语委退休干部陈志强),有工作者(如张元奇),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群众等。
这样说来,苗文是不是已经使苗族走向了文明?我看远远没有。因为时至今日,广大苗族群众并没有掌握苗文。学习和掌握苗文的,实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一个民族,只有大多数人掌握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从事发明创造,文明才算到来。因此,苗族的文明,看来还很遥远。也许有人会说,学习和掌握汉文,也应当算是走向文明。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使用其他民族文字,可以学习技术,赶先进,这是必须的。但我认为普及本民族文字,才能更好地宣传各种思想知识,真正唤醒民族大众,促进民族繁荣和发展。否则,当整个民族学习掌握先进民族的语言文字之时,也就是本民族文化消失甚至是民族本身消亡之日。我们有的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注意这一点,片面强调学习先进民族的语言文字,轻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不仅不支持苗文推行工作,还经常说风凉话,甚至给推行使用工作制造障碍。这样的人绝得不到本民族人民大众的拥护和支持。前两年文山召开一个西部苗族发展研讨会,从四川来参加会议的苗胞说:文山我们不知道州里的苗族领导是谁,但我们知道陶永华和张元奇。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当前,苗文推行使用虽然面临不少问题,但也有极好的机遇。这种机遇,主要就是随着少数民族语言面临弱化和消亡,领导和社会开始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另外,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也为苗文推广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苗族同胞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苗文在苗族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自觉学习和掌握苗语文,并使用苗语文进行文化创新和宣传活动,改变苗族的一些落后思想,不断促进苗族的繁荣和发展,为苗族走向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文山州人民政府高瞻远瞩,与云南民族大学签订协议,由云南民族大学开办苗语专业,培养苗语文专门人才。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标志着苗语文推广使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苗文能够在政府部门、新闻宣传、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当我们在举办培训班时不再有人问学苗文有什么用,当我们招录苗族学生时不再有同学问学苗文专业能不能找到工作,那时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一点点苗族走向文明的曙光。
在苗文恢复推行使用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向为苗文推行使用作出重要贡献和正在做着各种努力的人们,至于个人崇高的敬意!
熊玉有
2012年10月21日凌晨于上海师大东九楼